加入会员
官网
退出登录
首页 > 新闻资讯 > 进口常识

中英文标签必须100%一致吗?标签翻译中容易踩的三大坑

2025-07-17 16:00:02

在商品进口合规中,“标签一致性”往往被企业低估。很多企业以为只要商品有中英文标签,信息大致对得上就没问题,结果在海关查验、市场抽检中频频“踩雷”,甚至因此导致产品无法上市销售或被要求退运销毁。


那么,中英文标签到底是否必须100%一致?哪些翻译细节容易出错?本文将带你拆解标签翻译中的三大误区,助力进口商规避风险、提效合规。


一、中英文标签需要“等效一致”,而非“逐字对照”


首先要明确一点:监管机构并不要求中英文标签逐字逐句完全相同,但核心信息必须真实一致、含义等效、无误导性。


例如:


英文标签中标明“Refreshing toner with rose water extract”,中文可以译为“含玫瑰花水的清爽型爽肤水”;


但若英文是“anti-aging serum”,中文却只写“保湿精华”,就构成功能虚标或信息遗漏,可能触发监管警告。


海关、市场监管部门在查验标签时,关注的是:中文是否准确反映了外文原意?是否删减了成分、规避了风险提示?是否对消费者构成误导?


因此,标签翻译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合规表达问题。


二、标签翻译中容易踩的三大坑


坑一:成分翻译不规范或随意省略


某些商品含有复杂化学成分或复合物,企业在翻译标签时常因担心“成分太长”“消费者看不懂”而选择省略或简化。但对于化妆品、食品、特殊用途产品而言,每一个成分的表达都必须真实、完整。


比如某护肤品中含有“hydroxyacetophenone”,若中文标签仅写“酚类提取物”而未具体说明,可能被认定为标签信息不全。


建议:对功能性或敏感成分务必采用标准化术语翻译,并参考国家标准或行业术语库。


坑二:宣称用语不一致或越界翻译


原标签上写的是“moisturizing cream”,中文标签却写成了“深层滋养修复霜”,就涉嫌夸大功效。


在某些特定商品领域(如化妆品、保健品、母婴食品),功能宣称直接影响商品的分类和监管等级。翻译过程中擅自加入“抗皱”“防晒”“祛斑”等功能性用语,可能使商品被海关或药监部门认定为特殊用途产品,引发备案或审批义务。


建议:标签翻译要与产品备案或注册资料保持一致,避免功能性描述“过度翻译”。


坑三:适用人群、使用方法等翻译模糊


有些产品在原文中注明“Not for children under 3 years”,但在中文标签上被简化为“请勿误食”或“儿童避免使用”,这种模糊表达容易引起误解。


类似还有:适用肤质、使用次数、注意事项、安全警示等项目,如果中文未作明确说明,不仅会被认为信息披露不足,还可能在抽检中被判定为标签虚假或“缺少使用指导”。


建议:对标签中所有涉及使用方式、安全风险的内容,务必清晰、直白、准确表达,避免产生歧义。


三、标签审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在通关前完成预审


标签翻译不仅关乎通关环节的顺利通过,更直接关系到商品能否合规进入销售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在报关后才临时制作或翻译中文标签,结果因时间紧迫、资料不全、语言不专业而频频被退审、被扣货。


因此,建议企业在发货前或到港前就进行标签翻译与合规预审,确保:


所有成分、功能、规格、产地、制造商等信息准确反映

中英文语义一致,符合法律要求

标签排版、字号、警示语符合法规格式


标签审核不仅是语言工作,更是关务与市场监管的“桥梁”。企业若能提前布局标签合规,将显著降低通关延误、行政处罚、退市风险等问题。


关于云进通


云进通是一家专注于进口物流与合规服务的综合型进口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深耕日化、美妆、食品、小家电、宠物用品等多个对标签和申报要求较高的品类,提供包括商品归类、进口申报、标签合规指导、物流运输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在标签翻译与审查环节,云进通可协助客户梳理商品信息、审核中英文标签一致性,优化合规表达逻辑,协同企业构建稳定、高效、规范的进口通道。如您在进口过程中遇到标签审查、申报资料准备等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云进通团队。

免费体验小程序,新客首月仓储费0元
云进通国际物流小程序

扫码关注小程序

云进通国际物流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热门资讯
1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2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3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4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