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贸易中,食品进口一直是监管的重点领域。不同类别的食品在标签规范和申报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尤以“功能性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最容易引发企业的困惑。如果在进口环节中未能准确界定产品属性,或者在标签及申报用词上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导致通关延误,还会面临被退运、整改甚至处罚的风险。
一、功能性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基本区别
普通食品是以满足日常营养与能量需求为目的的常规食品,例如饮料、饼干、谷物制品等。其标签要求主要集中在成分、营养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及生产者信息等方面。
而功能性食品则不同,它通常带有某些特定的健康功效或功能性成分,例如保健品、营养补充剂、益生菌饮品等。在中国,功能性食品多被归类为“保健食品”或“特殊食品”,其标签不仅需要符合普通食品的基本要求,还需额外标注批准文号、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及含量等。
这种差异意味着,企业在申报环节中,如果对产品属性没有清晰界定,极易产生争议。比如,一款含有维生素强化的饮品,如果贸然在标签中写“增强免疫力”,就可能触及功能性食品的管理要求,而不能仅以普通饮料的身份进口。
二、申报标签中常见的用词风险
在进口食品标签审核过程中,用词不当是高频问题之一。以下几类表述需要格外注意:
功效性用语
例如“降血脂”“改善睡眠”“延缓衰老”。这些词汇涉及对人体健康功效的直接表述,一旦出现在普通食品标签上,就可能被判定为“夸大或虚假宣传”,并被要求按照功能性食品的标准进行管理。
模糊化用语
如“有益健康”“增强体质”“提升免疫”。这些词虽不像医学功效那么直接,但同样会被认定为功能宣称。普通食品标签应避免此类词汇,更多采用“营养相关中性表达”,例如“富含维生素C”。
未经批准的功能性成分
部分企业为了凸显产品差异化,可能会在标签中强调含有某些新资源食品或功能性成分。但若该成分未在中国境内获批,则可能导致进口资质受阻。
三、申报时企业应如何把握?
明确产品定位
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前,企业应结合配方、原料、功能宣称进行归类。如果存在功效性描述,应优先判断是否需要按照功能性食品路径备案或注册。
标签内容严格审查
在提交进口报关文件前,企业需逐项检查中文标签译文,避免出现超范围或不当表述,确保与产品属性一致。
保存比对与参考材料
企业应准备好产品在原产国的标签样本、营养成分检测报告、相关法规引用,以备海关或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核实。
避免过度宣传
即使产品确有营养功能,也应在标签中采用中性描述,而不是带有功效性的词汇,以降低合规风险。
四、监管趋势与合规提醒
近年来,中国对进口功能性食品与普通食品的监管边界日趋严格。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渠道中,海关查验已将标签合规性作为重点。一旦发现产品描述存在问题,往往会要求企业修改、贴补中文标签,严重时甚至退运或销毁。
因此,企业在申报时务必保持谨慎,做到“标签与属性一致,描述与法规相符”。对于功能性食品和普通食品的界限,要有足够敏感度。
关于云进通
云进通专注于进口物流解决方案,致力于为跨境企业提供高效、安全、合规的一站式服务。业务涵盖进口清关、国际运输、仓储分拨、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环节,能够针对普货、敏感货及各类特殊品类制定差异化的物流方案。凭借丰富的实操经验和对各国进出口政策的深刻理解,云进通帮助客户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通关风险,实现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上一篇
西班牙美容仪全链路进口
下一篇
西班牙美容仪全链路进口
扫码关注小程序
扫码关注公众号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
央视财经直击上海浦东机场仓库货物积压、运价暴涨的情况!真一舱难求...